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坳,因這條心驚膽戰的溜索名傳海外,一個六百四十多人的懸崖村,創造出《中國減貧發展奇蹟》優秀案例。圖為當地村民通過索道進出小山村。
近日,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峯縣鐵爐鄉漁山村,當地羣眾家家户户正在熱火朝天地清潔新房、熏製臘肉,一派平安、吉祥、和諧、歡樂的新時代生活景象。
恩施鐵爐鄉漁山村屬武陵山腹地白族同胞聚居地,這裏山大坡陡、溝壑縱橫,昔日交通十分不便,村民依靠傳統種養業難以為繼。
全村僅僅640多名村民還分成前山和後山兩個部分,其中前山翻越大山、走出山溝就要3個多小時,後山180多人出行就更為艱難,趕場上學,一天到黑。
為此,這裏的白族民眾發揮智慧,自發建成一條直通山外的溜索,將需要2個半小時的行程縮短為18分鐘,大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。
單次可乘坐6人的漁山村溜索。
村民通過溜索不僅可以快捷出山,還能把農家山貨和生產物資運送自如。
這條長達720多米的索道建在垂直高差400多米的漊水河峽谷上,令人頭暈目眩、歎為觀止。
索道橫跨漊水河峽谷。
當地羣眾日常生產生活通過乘坐溜索上的鐵柵欄進出小山村。
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牽引下,村裏通過政府投入和企業捐贈,修通了4米寬混凝土“掛壁公路”,實現了水、電、訊入户,依託優良的山地、林草資源,發展茶葉、蓼葉“兩葉經濟”,人均收入迅速達到1.8萬元,農户最高人平已突破3萬元,走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脱貧致富好門路。
當地村民在冬管茶園,採摘剔除乾枯的霜葉,以利開春之後茶田豐產。茶葉是漁山村兩大主導產業之一,擁有面積3000多畝。
如今,山門一開引客來,農產品深加工、建設觀光園區、體驗鄉土生活、發展生態旅遊,增收渠道還在持續增多。圖為當地村民在山林裏發展起來的綠色經濟主導產業——自然生長的蓼葉,主要用於包裹粽子等傳統新鮮食品。
通訊員 於剛 攝影報道
投稿郵箱:syxw@vip.163.com
【鑫航集運教學】上游新聞客户端未標有“來源:上游新聞-重慶晨報”或“上游新聞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圖片、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與上游新聞聯繫。
